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見習] 兒科六週 結束有感

五下換到整個「大外科系」已經兩個月了,這兩個月還蠻精采充實的,前兩個禮拜的中榮小兒科,第三四個禮拜的附醫放射科,以及最後一個月的附醫小兒科,感覺每一站都有一片寬闊的回憶!

比起所謂的「大人科」,小兒科給我莫名的親切感。我想,一方面是因為小孩子比起大人,疾病通常較為單純,在小兒病房,除卻血液腫瘤、風濕免疫、心臟科、腎臟科等較為罕見疾病科目外,一般看到的都是小感冒,例如腸病毒、肺炎或是腸胃炎,問題顯得單純許多,慢性病的案例也頗為少見;反觀成人科目,許多疾病集一身的病人是屢見不鮮的,想要好好每個問題都解決,常常也會遇到瓶頸。

再一方面,或許是我喜歡小孩的關係吧!只委婉的說「或許」,也是因為藏著許多我不樂見的因素在裡面。小兒科並非易科,古時中醫稱小兒科為「啞科」,顧名思義,是因為小孩常常無法告知醫者其確切的病處,啞啞孩提時,更是只能以「哭鬧」作為身體警訊的唯一線索,因此小孩的疾病是免不了父母或照顧者的資訊或揣測的,難處就在習醫者如何自行取捨,捨去因關愛而過度延伸的設想,並接納可以作為診療疾病的參考資訊。中醫也說,小兒「臟腑嬌嫩」,這是小孩容易感冒的原因,免疫系統的建立必定要經過一段過程的一番激戰,結果絕大部分是造就了一套可以抵抗再次入侵病原的免疫系統 (這所謂「純陽之體」的演化進程) ,讓身體更強壯,但倘若在過程中失去身體體抗的平衡,就很有可能一蹶不振,而衍伸出一些併發症來,例如單純的尿道感染可能變成腎盂腎炎,然後逐漸進展成腎衰竭,這又印證了醫宗金鑑兒科心法要訣開宗明義提到的:「形質柔脆,易虛易實,調治乖戾,則毫釐之失,遂致千里之謬」。可見兒科之難,在於小兒體質的特殊性和病情取得的困難處。

以上是以前的小兒科,但今日的小兒科卻更為複雜,拜「少子化」的影響,每個小孩都被父母親保護得無微不至,加上台灣社會媒體濫放及普世價值的認知誤差,常常讓現在的兒科醫師感覺到許多壓力。父母親不再像以前一樣,完全信服於醫師的治療,態度上也會出現對於醫院的不信任與不悅。當然,「教學醫院」的影響,應當也是個因素,父母親對於實習醫師的冷漠從某些角度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但換個角度想,為什麼要這樣?未來妳的小孩不就是要給我們這些現在還是實習醫師的主治醫師看病的嗎?若不培訓一群好醫生,是對誰的不幸?當然,我們的態度是該做到最好的,我很不恥對病患不尊重的醫者,他們沒有資格成為一位醫師,病患也沒有權力接受他的診療與任憑他的放肆。

在兒科,蘇主任的「六大核心能力」和林主任的「如何成為一位好醫生」,給我蠻多啟發的,在內科時沒人告訴我,反到是在兒科,我學到了當個好的醫師該有的能力與態度。當我們在怪罪病患家屬無理取鬧時,或許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當認為自己問心無愧時,再大聲的抱怨與抗訴社會亂源。

說了那麼多負面東西,又是不小心有感而發的結果。雖說如此,兒科的可愛仍是我依舊懷念他的原因。尤記得第一次在 SBR 抱小孩,第一次在那替小嬰兒餵奶,第一次迷戀在那,只因為小嬰兒對我胸膛的「尋乳反射」以及對我發自內心的微笑時,我當時恨不得馬上成為一位專職新生兒科的兒科醫師!我覺得那些過程真的很幸福,就像學姐講的,真正愛小孩的人,即使小嬰兒不小心撒尿或是大便在你身上,你仍能開心的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經歷。我想我是吧!我也記得幾次在兒科病房查房時逗小孩開心的經驗,他們的小手緊握著我,眼神注視這我這個莫名其妙的大哥哥,有時候還會開心的對我微笑,又是一陣幸福的感覺,恨不得能趕快自己生一個,整天陪著我開心到忘我!

在 SBR,因為喜歡小嬰兒的關係,我拍了不少相片,至今若不攤開相片,那些小孩可愛的容顏仍可清晰的在我腦海裡任意盤旋。小兒科的見習,讓我真正體會到「喜歡」與「回味」,也算是個喜訊吧!至少這是我可以置身其中,享受再享受的一科……。未來怎麼走?言之過早,靜觀其變吧!
Share/Save/Bookmark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