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心情] 老師與學徒

今天終於結束了精神科的日間病房了,回想過去這三個禮拜,真的覺得我是個幸運之星,在急性病房接了一位新病人,隔天晨會也只報了五分鐘,報完之後學姐還稱讚我的表現,讓我欣喜不已。而之後的幾天,包括急性病房、日間病房都很輕鬆愜意,以上三個禮拜的精神科,讓我有「喘口氣」的感覺,在跑了這些日子之後,我知道我以後應該是不會再碰進精神科了(醫學上最忌諱把話講得太死不是嗎?雖然「絕對不會」對我來講最為貼切不過),或許是磁場不合吧!但我很感激在精神科裡讓我學習的病患們,或許嚴格說起來只有三位,但他們各個都是我的「老師」,醫學生的工作就是學習,而對於大五實習醫學生而言(我們既不算真正有薪醫生,也不算在校學習的學生),除了教導我們的學長姐之外,「病患」就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了。

因此,我常懷感恩之心。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健忘的我竟然忘記書名了),裡面寫到:醫師這行業沒有絕對也沒有真理,你永遠也說不準最正確的治療方法是甚麼,你也無法絕對的批判一種對病患有利醫療手段的對與錯,而在醫療不斷進步的時代,醫師不是醫學的領航者,而是龐大醫療系統中的「學習者」而已,「當醫學界永遠的學徒」,這是作者一生的座右銘。確實,或許今天無知的你斬釘截鐵的認定在胃如此酸性的環境中不可能有細菌的生長,而明天卻又有人意外的發現胃中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醫學就是這樣,「昨是今非,今是昨非」,我想這句話必定在醫學界不斷的上演。在精神科,有病患擔心自己的病永遠不會好,永遠需要服藥,我想這個問題對身為醫師的我們來說確實是愛莫能助的。

醫學還在成長。

有人說,醫學只能幫助兩成的病人,其他八成都是等待疾病自然的康復,醫生或說醫療行為充其量只不過是種心理安慰。但即便如此,你能說心理安慰就不重要嗎?若醫生的確可以減輕病患的痛楚,那醫學就有存在的必要!藥物的日益精進,醫學理論的日新又新不就說明了這點嗎?只要世上有人還想研究醫學,我們就是醫學界永遠的學徒,而病人就是促使醫學進步的使者,他們是我們的導師。

今天去看了之前在急性病房照顧的一位病人,她說看到我很開心,我聽她這麼講真的覺得很窩心,醫生又不是聖人,脫下白袍他跟一般人一模一樣,她一樣會吃、喝、拉、撒、睡,人類的本能他樣樣都有,白袍只是一種偽裝而已,一種擁有社會賦予醫療操作權力的象徵。我想這也是社會必須認識的,社會給予醫師太聖人的幻想,一旦幻想破滅,換來的就是一件一件的醫療糾紛;而醫師自己也給自己扣上聰明人的帽子,甘作醫學界終身的學徒的少之又少(包括那些為了解中醫卻不斷批判中醫不科學的學者)。

從「亦師亦友」,我體認到了「亦病亦友」,也許醫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師」,那麼與病人間的互動,比起那些痛苦的藥物和手術,就更來的重要了。
Share/Save/Bookmark

0 意見: